上的水平。如果可以的话,那就先去做一轮应用论证……一方面是找到并解决那些原理研究过程没能暴露出来的问题,另一方面也是向上级证明,这个项目的成果产出配得上后面需要的巨大投入。”
韩陈峰闻言挠了挠头,心说怎么好像跟一开始讲好的不太一样。
但看了看眼前一脸笃定模样的常浩南,还是决定不再纠结这些细枝末节——
既然常院士这么决定,那想必肯定有他的道理。
“但应用论证……”
韩陈峰在脑海中把日常生活中需要脉冲放电的地方都过了一遍,然后无奈地皱皱眉:
“即便是需要脉冲放电的场合,多数情况下功率曲线也是相对平缓的那种,磁流体发电的输出时间实在太短……”
“如果附加额外的电路倒是可以调整工作特性,但现在中低功率的飞轮和电容储能技术本身就已经比较成熟了,反倒有点多此一举那意思……很难说有什么竞争力啊。”
由于研究方向比较特殊,核工业240所过去很少承担面向应用层面的项目。
尽管近些年来业务范围有所拓宽,但想象力不足的短板很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弥补。
“既然面对现有需求的竞争力不够,那我们就创造新的需求……”
对于这个套路,常浩南已经是百试不厌了:
“如果按照平均功率100MW来计算,那么相当于说,就连这台实验室级别的原理验证设备,都可以在0.05秒内产生大约5兆焦耳的能量,考虑到电磁能的终端转化效率能达到一半甚至更高,那呈现在负载端也能有2.5-3MJ左右。”
“按照一般规律,真正上规模的工程样机,输出能力至少要提高两个数量级,达到200-300MJ的水平……这个数字,可就不是飞轮或者电容能够轻易实现的了。”
韩陈峰眼前一亮:
“电磁能武器……比如电磁炮?”
化学能火炮的炮口动能上限基本也就在25-30MJ左右,如果能一次提高10-12倍,那对于军队来说显然很有吸引力。
“呃……这么说倒也可以。”
常浩南勉为其难地点点头:
“但对于真正的武器来说,爆轰驱动的准备时间还是太长……我刚才瞄了一眼你们的测试流程,全自动模式下的理想准备时间是两分钟,那就算用6-8组爆轰段轮流驱动同一个发电通道,也最多只能把单次准备时间压缩到15-20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