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太子之事。
他们已经急不可耐了。
众人离开了都司衙门。
“小王爷的疑心啊,我看是天下最重的。”
“和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曹操一样,疑心之深让人感叹。”
《三国演义》在北平大火。
火的还有许多的话本和白话。
白话出现于唐朝,黄金期则在于宋朝,全盛时期在明朝。
而到了清朝,因为禁锢思想,除了清初时,事物存在的惯性,清中期已经销声匿迹。
一直要到清末时期,清朝统治阶级势力的下滑,地方社会风气松动,才又兴起白话。
陈亨最近再看《三国演义》,因此感叹道。
“小王爷种种举措,颇有伤祖孙情分,我看啊,就算圣人本来没有旁的心思,也会因为小王爷的些措施而感到不满。”
……
“要是能迁都北平就好了。”
应天府。
皇城。
朱棣处理完奏疏,忍不住感叹。
在京城,太子一系留下的人太多了,这些人有多少表面恭顺,内心却又心思的人呢。
朱棣不得而知。
总之他在京城一直没有安全感。
相反。
在北平,哪怕是布政司衙门,朱棣都有信心控制在手中。
可是想起自己的父亲,朱棣知道自己迁都的想法是奢望,不可能落实。
至今想要建立内阁的想法,一直被父皇否定。
每天太过繁忙了。
朱棣面对永远处理不完的奏疏面前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“朱允炆那小子,是如何解决这件事的。”朱棣突然纳闷起来。
“难道是少年郎精力旺盛?”
朱棣有些不服气起来。
不久。
纪纲进宫。
“方孝孺他们在浙江,搞了一个读书社,名义上是读书,实际上是积攒反对王爷的力量。”
“名单可都掌握了?”
朱棣问道。
“八九不离十。”纪纲肯定的说道。
“军队呢?”
朱棣更看重武力。
“除了李景隆的几万水师,还有就是滁州的广威将军,至于其他人不太确定。”
纪纲有些犹豫。
“讲。”
朱棣已经了解些纪纲的性格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