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觉得意外。
大明的读书人虽然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,但不是他们比谁傻,更不是不懂经济道理。
能想出开中法,让南北经济互动,达成优良的内需模式,已经证明了当下人们对经济的认知深度不低。
朱棣见粮点的问题没有了疑问,于是问向蹇义。
蹇义拿出吏部的章程。
“这是推选出来的内阁名单,请太子过目。”
朱棣从太监手里接过来。
名单上的人,除了有北平的老人外,还有朱棣在应天府吸收的人才,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“还有吏部关于调派北平的名册。”
治理国家离不开人才,北平模式已经定为推往全国的方向,需要大量熟悉北平模式的官员。
朱棣要求吏部选派官员去北平,同时把北平的官员调去各地。
不但是为北平模式推动打下根基,也是加强他的威望的手段,尽快的消除皇太孙一系的影响力。
朱棣和官员们讨论的时候,朱高炽看着吏部提交的内阁名单人员,里面有不少的熟人。
从高往下的改革,远远比从下往上的改革要轻易,但自上而下也离不开自下而上,互有所补。
卫所军户的改革,以及工厂的兴起,都是自下而上,而内阁的促成,则是自上而下。
从内阁撬动六部,在由六部撬动天下。
例如学校。
朱高炽离开了武英殿后,让人请来了解缙,这位自己去了北平,又跟随朱高炽南下的读书人。
解缙在内阁名单中。
不是解缙最有才。
而是当下的形势,无论是才能,资历,所处的位置,都让解缙最适合。
朱高炽要在改变天下府学和国子监。
学校在农村是办不了的。
学校只能有社学,也就是地方大户们办立的。
因为农村人口太分散,唯独城市可以。同样城市的人口集中,让学校的兴起有了底蕴。
所以大明各地都有府学,州学,县学,乃至最高学府国子监。
根据朱高炽的要求,各地的府学,州学,县学需要含括北平学校的新教材。
同时在京城,北平,各创办一所专门培育教书先生的学校,以及培训机构。
“科举还是要慎重。”朱棣突然来了。
“太子。”
解缙连忙行礼,朱棣摆了摆手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