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好的开头,例如送点商品,然后提出贸易,很容易得到治理权。
以为本地土著也需要外来人的融入,也是少数部落的生态需求,包括大明的北部地区也是如此,对待外来的陌生人,非常的热情好客,并且留下外来人的血脉。
否则要是每个岛屿上的土著都无法沟通,只有毫不犹豫的偷袭对抗,别说大明的商人们,就算是西班牙和荷兰的武装商船也是维持不住的。
不过呢,有接触就有矛盾。
大明商人们接触的最早,留下的矛盾最多,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扰,也能保持总体的平稳,可当西班牙荷兰人新的势力到来后,很快就拉拢到了当地的土著,对大明的商人们发起了攻击。
同样的道理。
后来的倭寇抵达了南洋,取华商而代之的西方势力,与当地土著们的矛盾积累很深,导致倭寇们又受到了土著们的支持。
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。
倭寇的战败,让他们退缩回自己的土地上,又导致他们在南洋的土地呆的时间太短,与土著们的矛盾不深,这就是利的一面,为他们日后与南洋打交道获得了很多的方便,也让倭寇的商品充斥南洋。
不过这些都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,只要能认清楚问题,做出针对的应对来破局,属于上层的智慧较量。
以此为思路,朱棣留在了占城,解缙以内阁大臣的身份,前往暹罗大城,也就是暹罗的都城,面见了暹罗的国王,商讨波隆多罗阇的问题。
“波隆多罗阇是不稳定因素,不光破坏了南洋的安稳,也对暹罗王室带来了危险,不解决波隆多罗阇,恐怕此人会带领军队造反。”
波隆多罗阇要造反吗?
不知道。
不确定。
但是大明咬死波隆多罗阇要造反,形成了舆论,那么暹罗的王室就会担忧,暹罗的王室担忧,就会采取打压和试探波隆多罗阇。
波隆多罗阇要么交出权力得到暹罗王室的信任,要么对抗加深与暹罗王室的矛盾。
这是阳谋。
这叫做利用舆论优势扩大矛盾。
没有问题很简单,那就通过舆论制造问题。
而不同的是,波隆多罗阇的确有点问题,他的实力很强,本就让暹罗王室忌惮,有了大明做主和刺激,暹罗王室的底气足了。
首先要求波隆多罗阇回到都城解释。
只这一条,波隆多罗阇就无法答应,而波隆多罗阇不能回都城,又证明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