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评圈有一类群体,叫做解读党。
他们号称是导演的嘴替。
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,完全就是看这部电影能不能经得起他们解读,能不能让他们费点脑细胞。
今天就有几个这样的影评人搞到了首映场的票。
他们几个坐在一个角落位置,静静地看他们的“偶像”姜闻新电影。
准备炮烙出一篇深度解读文章。
什么,过度解读?
不存在的,什么特么的叫特么的过度解读啊。
姜闻之前的电影《太阳照常升起》,就让他们过足了解读的瘾,等了好几年才等到了这一部,自然不会放过。
虽说这新电影是姜闻和郝运师徒两个一起执导的,但是他们解读过瘾的上一部电影,正是郝运执导的《hello!树先生》。
郝运的《心迷宫》也是经得起解读的好作品。
所以,郝运搀和进来,不仅没有让解读党们失望,反而充满了期待。
他们也没有白期待。
这部电影越看越能解读出很多东西。
前边冒着蒸汽的马拉火车,岂不正是民国社会现状。
三个人吃着火锅唱着歌,看似平常,但是……
很多细节的东西很奇怪啊。
比如,李叔同的《送别》应该是1915年创作,并且通过丰子恺的书传播出来,而电影字幕显示出来的时间线是南部中国,北洋年间,1920年。
按理来说,那时候又没有网络,传播速度没可能这么快的。
那么……
BUG?
不存在的,姜闻和郝运的联手,一个是大师,一个是未来的大师,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肤浅的BUG。
解读党一边看电影一边展开脑洞,而且还在本子上进行速记。
这群人很骚气的用荧光笔记录,再通过低声交谈,快速的交换重要观点。
首映礼本来就很难保持安静,所以也没有人管他们。
很快,有知识渊博的解读党想到了什么。
李叔同创作这首歌的时候,他在金陵和申城两所大学当老师,有没有可能他上课,交给学生唱,学生们传唱出去的。
在包邮区一带的上流文化阶层会唱这首歌。
而这三个人里头有人属于这个阶层——至少能够接触到这个阶层。
也就是说,这仨人绝非买官的乡间豪绅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