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人的优良传统,一昧选择愚民政策,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长久的统治这片土地。
后世近代的屈辱,其实就是因此造成。
实际上若是在鸦片战争时期,中国的统治者是汉人的话,即便和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,汉人也能很快学会西方那些先进技术,进而迎头赶上,甚至超越。
就如同大明,一样遭遇葡萄牙、西班牙和荷兰人的威胁,但是在几次战争下来,汉人意识到双方武器上的差别,马上就学习对方的技术,双方的差距很快就缩小下来。
在李春芳说话以后,高拱很快就表达了支持的态度,随后是殷士谵和张居正,魏广德稍迟了片刻,但确认双方力量对比接近以后,他也选择了点头支持。
“既如此,那就请陛下下旨,明日举行廷议。”
李春芳开口说道,随即看着高拱道:“此事,就你我去乾清宫禀明陛下。”
“好。”
高拱当即点头。
“善贷,你看明日廷议结果会如何?”
送走李春芳和高拱,魏广德和张居正、殷士谵缓步往回走,边走边聊道。
“难说。”
魏广德只能答道,廷议结束前,一切皆有可能,他能怎么说。
“正甫,你觉得呢?”
张居正又问向殷士谵。
不过殷士谵也是没有多少信心,所以只是摇摇头,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“今晚,咱们还是再找那几位好好说说,再争取一下吧。”
魏广德知道,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。
不过事情发展到现在,他们也只能再拼一把了。
“叔大,你是什么想法?”
魏广德没说话,可殷士谵却是问向张居正。
“对半吧。”
张居正叹气道:“之前我们做了那么多,现在算算貌似也只得到一半重臣的支持,剩下就看陛下还召集那些勋贵与会了。”
听到张居正这么说,魏广德心里一惊。
廷议,其实很重要的还是看皇帝,他召集哪些人参加。
明朝的廷议,每次参与的人员并不固定,而是随着所讨论的事宜有所调整的,但六部九卿和科道掌印官总是固定人员。
一般来说,会根据讨论的事情涉及的部门由六部尚书或侍郎负责召集廷议,而且尚书和侍郎一般是轮流担任召集人。
对于那些需要多个部门联合会议的事情或者权责难以划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