否则,单就朱元璋定下的那点俸禄,还要折色,他连自己都养活不了,怎么养活家人。
这几年,魏广德早就也注意到盐税收入减少的问题。
只不过因为是户部的差事儿,和他关系不大,所以魏广德之前从未考虑插手此事。
自春秋时期,齐国的管仲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开始,中国历代政府都将其视为经济命脉严格把控,其专营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很高的比例。
大明每年的赋税收入单论白银的话,盐税显然是排第一位的。
按照芦布翻找来户部的文书,魏广德只是简单计算就大略估算出岁入盐课银超过一百万两。
只不过这些盐税并不是全部支运太仓,出海盐外,井盐和池盐的税银大约三十万两是转运九边,包括宁夏、延绥和宣大等边镇。
毕竟他们都在河西,运输不便,自然不需要再运到京城。
至于盐引的发放数量,每年都在二百五十万引左右。
按照此时的盐引重量,大引四百斤盐,小引二百斤盐,大明现在官盐每年发放盐引就是十亿斤。
不要觉得这个数字很大,实际上人对食盐的需求非常巨大。
这年头,每人一年大约需要十二斤盐,五口之家就算再怎么省着吃,一年五十斤盐还是要吃的。
而且,明清时期一斤相当于后来的1.2市斤,再通俗点说就是600克一斤。
十亿斤这个数字,算起来不过就是三千万成年人的食用量,根本就不够明朝的需要。
但是,朝廷就算真要继续增加盐引投放却也是困难重重,根本原因还是在盐法上。
现在别看每年投入大约二百五十万引,但实际上大明盐场根本就供应不了这么多盐。
是的,大明现在的盐法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盐引积压,盐场拿不出盐交付。
这也导致现在南边扬州的几个“交易所”,盐引价格大跌。
明朝的盐场产量随着国家稳定,产量也是不断增加,但真实人口的增加数字更大,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朝廷的“黄册”上。
明朝的盐,东部主要就是海盐,而在西部则是以池盐和井盐为主,海盐是最主要的获得盐的方式,临海地区有大量盐田晒盐。
只不过,因为和灶户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,所以实际上大明每年的盐产量并不能被盐场收足,而是被灶户偷偷卖给了私盐贩子。
这些私盐贩子,许多也是受雇于盐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