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。
毕竟,正规渠道要获得官盐太难,还不如弄点官盐再参杂私盐贩卖牟利。
在后世,有人怀疑明朝的私盐规模可能数倍于官盐,其中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对明朝人口的猜测。
因为官盐每年的发引量就那么多,还不能足额供应,但是民间私盐横行。
若是供需充足,怎么可能还有盐商高价购买盐引。
盐商买盐引,根本目的其实还是掩护他们手里收购的私盐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弘治年间开中法败坏以后,朝廷允许直接纳银而不需要向边镇输运粮草,虽然快速丰盈国库,但也导致边镇屯田荒废。
而到这个时候,盐引也就成为可以正大光明进行交易的凭证。
魏广德对盐引兴趣不大,他的视线更多还是瞄向了盐场。
是的,只要有足够的盐被生产出来,基本上就不愁卖。
而此时大明还是按照明初的制度,灶户负责盐的生产,由盐场统购统销。
当然,这只是名义上的。
灶户都有任务,只要每年把盐场任务完成,多出来的盐他们大多就私下里卖掉用来缴税。
魏广德自然还是用后世的思路,想着是不是搞个盐业商会,直接进行海盐的生产。
只不过,这就和现在大明的灶户制度有冲突。
沿海滩涂,大部分都分给了灶户。
这么多年下来,灶户也开始两极分化,一些灶户变得富裕,而更多的灶户则陷入贫穷。
而且这百余年来,灶户滩涂被地方豪强侵占很厉害,还和田地一样也出现了富灶兼并贫灶盐田的情况。
户籍制度
魏广德知道,他的商会要是真介入盐场生产,那就得从那些富灶手里买到盐田,雇佣贫灶进行生产,但是在这里就有个绕不开的限制,那就是户籍。
先不说朝廷是否允许商会参与盐场,到时候商会以什么身份来做这个生意?
商会一旦参与,那肯定要想方设法增加盐田,到时候必然大量雇工,势必就要引入民户参与,特别是那些失地民户。
否则,单靠灶户,怕是不能满足需要。
魏广德此时考虑的就是,因为滩涂被侵占,让灶户失去了砍伐柴火的地方,所以煮盐基本上已经消失,沿海只能靠晒盐生产为主。
若是在沿海找到有煤矿的地方,开采煤炭煮盐,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产生利润。
即便有私盐,可只要能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